观点速递丨新形势下,中欧更应坚定合作推动交通零排放

专家观点 2022-10-17


CCTP第二十期沙龙研讨会: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及对中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欧洲专场

交通部门的深度脱碳行动将深刻影响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进程。中国、欧洲、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促进零排放交通转型的相关政策法案,并且在削减碳排放政策端不断提高目标值。


然而,当下国际地缘政治紧张、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多因素影响交织叠加。如何理解欧盟接连出台的法律法规并充分借力推进我国交通领域的全面电动化?如何在变化面前做好准备和应对?如何在变化的多边和双边关系中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合作?以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此背景下,北京时间10月17日,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成功举办第二十期主题沙龙: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及对中国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影响——欧洲专场,就交通碳中和相关政策、国际局势变化对实现交通零排放进程的影响及如何深入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发言嘉宾

Julia Poliscanova Transportation & Environment 车辆和电动出行部高级总监

Christian Hochfeld Agora交通转型执行主任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小诗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

王贺武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龚慧明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

涂建军 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

米思易 彭博新能源财经交通分析师

尹   乐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管

(部分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1 国际局势变化深刻影响着欧盟和我国能源发展及交通脱碳进程


Julia Polscanova

毫无疑问,当前的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短期来看,对能源价格、长途运输行业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欧盟的气候目标和应对措施没有改变并且十分清晰,欧盟将继续坚定不移、有条不紊的推进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减少55%,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目标。

为加速交通领域碳减排,欧盟已提出多项计划与措施,更多相关完善措施预计将于2023年春天发布。此外,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之下,欧盟内部各成员国需加强更多协调与合作,从而将气候目标转化为切实行动,实现交通零排放转型。



Christian Hochfeld

在国际形势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各国不断加快应对气候的步伐。德国是欧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交通脱碳更需要起到引领作用。欧盟的气候目标是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确定在2035年禁止销售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乘用车,德国则是在2045年就要实现碳中和且在2035年前就要淘汰所有燃油车,这意味着在德国新销售的汽车必须90%都是电动汽车。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不能再继续向欧盟出口以传统内燃机为动力的车辆。另一方面,今年欧盟电动汽车销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这正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大好机会。


刘小诗

富煤、少油、缺气一直是中国能源现状,中国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量全球第一。根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亿辆,高度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将严重影响中国能源价格的稳定和能源供应的安全。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能源价格。石油价格波动导致中国能源成本不断提高。2021年,当国际石油每桶上涨10美金时,中国原油进口就多支出350亿美金。随着中国燃油车保有量的增加,油价的大幅上涨,严重增加了经济成本和生活成

能源供给。目前中国从大约50个国家进口原油,但主要供应方还是中东国家和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业主要从俄罗斯进口。因此俄罗斯和中东国家的局势变化将对中国油气的稳定供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能源的安全运输。海上运输承担了90%的原油进口量,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重要航线。国际局势的不稳定,也对于中国海上运输安全形成了潜在的风险。


此外,国际局势不稳定会制约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显示,乌克兰供应的氖气占全球的70%,氪气占全球供应的40%,氙气占30%。国际局势有所变化不仅将提高全球智能化供应链的价格,还将增加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成本以及获取原材料难度。不过我国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实现了较快发展,加速了脱油转电的过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对中国和全世界的交通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促进国际交通合作是应对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加速交通碳减排的重要手段


Christian Hochfeld

谈到交通碳减排,首先应该提及的关键词就是合作。商业层面,各企业相互竞争,但政府层面,各国之间应达成一致意见,推进合作,摒弃保护主义,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开放度,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应对经济、环境以及交通等多方面难题。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下,对交通脱碳和国际交通合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速淘汰小型传统燃油汽车,推动重型燃油车减排。

中国电动汽车需兼顾经济性和能效性,欧盟则须考虑能源标准问题。

中欧可在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评估、汽车供应链减排、电动汽车电池标准的建立及公平机制的制定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面临的困难,以夯实的行动推动交通绿色转型。


吴志新

首先,要准确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如果说GDP衡量的是一个经济体的活跃程度和体量,那么二氧化碳排放量则是衡量该经济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二氧化碳排放越高,表明发展越处于低端、末端和低效的过程;反之则表明,依靠先进技术实现了产业转型、能效提升、处于产业链的上端。

其次,促进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控制是一个全球性话题,虽然每个国家结合各自情况发布的政策及采取的措施各有侧重,但各国仍有必要在脱碳技术、方法学、考核指标等多个方面联起手来,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下,国际合作对促进交通零碳转型至关重要。


刘小诗

为应对波动的国际局势和能源危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要加强能源合作,推动石油天然气能源供应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能源资源,加强与各地能源机构的合作,促进能源供应来源地的多样化。不断发展陆地、海上及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促进能源网络的完善。

其次,加快绿色能源转型步伐,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中国是新能源生产和制造大国,但是相关技术储备不足,尽管拥有全球最大的产能和建设的市场,但仍需要加强中欧合作,将产能优势、市场优势转为生态优势。

最后,加强国内外和中欧之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合作保证供应链的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并促进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关键技术的协同创新。


王贺武

2022年上半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在补贴政策逐渐退坡的情况下市场仍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这表明用户需求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主流。在欧洲方面,电动汽车的渗透率在2021年大幅度上升,2022年呈现维持状态,原因可能是目前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这表明中欧电动汽车市场都进入了市场化推进阶段,尽管在发展增速上有一些差异,但双方仍存在合作需求,比如加强车网互动方面的交流。

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已经对电网产生影响,电动汽车的推广又受到电网容量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制约,探索电动汽车电网互动技术(V2G)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欧盟多个国家在数年前开展过不同规模的车网互动技术示范,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规模都在百辆车左右,面对中国千万量级电动汽车规模与电网的协同,双方可以开展包括技术研发、示范验证、经验推广等层次的合作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龚慧明

首先,要坚定不断加速推动交通零排放转型的信心当前的国际形势颇富挑战,但都是短期且临时的波动。减缓气候变化是全球持续推进的共同目标。回顾交通行业的发展,应对高企的国际油价和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初衷之一。十多年前,中国企业曾将煤制油作为解决方案,但今天推广的是更节能的车辆,这说明随着技术进步,我国的应对措施已然不断提升进化。同时,电动汽车的储能功能对电网调峰调频、助力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的推动作用也日渐明显,对电力来源的多元化及其稳定供应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电力的本地化、多元化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集中式的电力排放控制也优于机动车末端排放控制,这些都说明推动交通零排放转型可带来广泛的效益,也为推动交通零排放转型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即使道路是曲折的,但仍要坚定目标和信心。

其次,中欧在促进道路交通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飞机船舶和铁路等非道路交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已有的汽车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曾广泛借鉴了欧盟的经验。目前中国的企业在探索进入欧洲和其他国家市场,双方可通过有益的市场竞争和合作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完善。此外,随着电动车广泛普及,燃油税将逐步降低至取消,在财税体系方面应做相应的准备和调整。电动车发展,也将带来对测试法规标准、充电基础设施标准等方面的新需求,在这些领域,中欧之间也应加强合作。


涂建军

妥善平衡短期目标与中长期气候目标的关系。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增加了欧洲的能源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但其在交通领域提出的多项气候倡议加速了清洁能源转型。这对中国如何平衡短期能源安全与中长期气候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合理处理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者的重要性都不应超越其他两者。暂时危机的爆发可能引发治理乱象,防止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合作被政治化、去集团化也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贵金属和稀土、氢能等是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建议中欧在以上领域共同探索相关标准的确立,共同开放并培育市场,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米思易

增加信息透明度,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随着金融行业对汽车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越加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国门并影响相关评价标准的确立。未来,希望在国际合作中加强信息披露、目标设定等,从而更好地引导资金向绿色技术流动。


尹乐

首先,清晰明确的长期目标的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面对短期波动,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可基于系统评估判断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对策解决问题,而不偏离长期的发展方向。

其次,电动化在加速发展,但燃油车仍是保有量的主体,因此应继续加严燃油车的排放标准,促进燃油汽车减排,为电动汽车的推广释放更多空间。同时,也应推动电动车能耗标准的完善。

再者,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技术和市场缺一不可,以技术突破尤为关键。

最后,新形势下,中欧在推动交通零排放发展的共同目标下,双方有明确的合作需求,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包括但不限于碳核算边界、核算方法及核算标准、中重型长途货车零排放技术路线及相关技术的研发突破、多要素融合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车网互动技术发展与应用等诸多领域。通过持续、深入的合作,有可能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挑战,真正推动零排放目标实现。

此外,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碳排放高级专家陈佳琪、国泰航空气候变化总监邢子恒等也就国际局势变化对中欧交通脱碳进程的影响提出了问题并发表意见。


下期预告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本次沙龙美国专场的精彩观点进行总结呈现,敬请期待!








订阅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

一个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性的交流、合作及观点传递平台,秉承“独立、开放、共享、包容”的理念 聚焦政策和技术创新,总结、宣传和推广国际、中国和地方先进经验,加速交通迈向零排放

0.156960s